清华主页 - 清华新闻 - 专题推荐 - 铭史承志 强国复兴 - 正文

【实践手记】山海间的抗战精神

未央书院 郑颖欣

站在青岛的海岸线上,海风吹来,似乎还带着曾经的烽火气息。五天的“思政实践”经历,像是沿着“抗争—坚守—重生”的历史脉络,亲手触摸这座城市在抗战岁月里留下的深刻印记,让那些沉睡在档案与遗址中的抗战故事,在行走中渐渐苏醒、鲜活。

走进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,肃穆的气氛让人不禁屏息。英名录上一个个名字格外沉重,其中多位烈士的事迹都与青岛抗日斗争紧密相连。他们中有的才二十出头,便已为国土沦陷而奋起反抗,直至献出生命。驻足在“山河魂”烈士群雕前,一代人挺身而出、保家卫国的身姿被永恒定格,也深深印入我们心里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,钢铁战舰静静诉说着从无到强的不屈历程。展柜里陈列着当年抗日军民使用过的手榴弹、望远镜,锈迹斑斑的外壳上,仿佛还能看见硝烟灼烧的痕迹。尽管装备简陋、敌强我弱,中国海军仍以极大的勇气参与作战、布设水雷、阻敌水路。从黄海之滨到长江防线,他们以血肉之躯书写着“绝不后退”的誓言。也正是因为铭记了当年“有海无防”的屈辱,老一辈科研人员才会隐姓埋名,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出新型舰艇,让“海上长城”不再是奢望,从“被动防御”走到“主动守护”。

穿行于鱼山老街与中山路,红瓦绿树间仍可见历史的层叠痕迹。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中,抗战相关档案与实物让我久久驻足,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放弃抵抗的英勇故事。登上山顶,俯瞰今日青岛——楼宇林立、帆影点点,这片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,如今已从容迈向未来。

这些场景让我明白,青岛的抗日斗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,更是全民族在苦难中坚守的缩影——这座城市,曾满身伤痕,却用坚韧与智慧,在烽火中守护着民族的希望。

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,我遇见一位老人在一幅抗战照片前停留良久,轻声对身旁的孙子讲解着什么。孩子仰头认真听着,虽然未必全懂,但那一瞬间,肃穆的眼神已是一种回应。这样的时刻让我相信,历史的教育可以是一次次具体的触碰、一次次真诚的对望。老人传递的是沉甸甸的往事,孩子接过的则是需用一生去理解和守护的民族记忆。博物馆中的每一样实物——一副望远镜、一艘舰模、一张战图,都不只是展品,更是一段段待续的对话,它们期待被看见、被记住、被传承。

此次实践,让我对“抗战精神”有了更立体的感知。它不仅是教科书中的历史章节,更是一种可感可触的精神气质——藏在老兵的眼神里、写入档案的墨迹中、刻进城市的基因里。站在五四广场,看“五月的风”雕塑昂扬向上,我也不禁联想到,百年前的青年面对破碎山河毅然挺身,而今天的我们,又该如何接过这一棒?

我更加意识到,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能让人“走进历史现场”的教育。它让我们从档案中读出痛与勇,从遗址中看见屈辱与崛起,从文物中感受到一个民族不屈的力量。

离开青岛前,我再次望向大海。这片海见证过硝烟,也正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和平与繁荣。我想,我们的使命,就是不忘却曾经的风雨,更不负眼前的辽阔,带着历史淬炼出的勇气与信心,走向更深远的未来。

(作者系金沙js6038日新书院本科生、“思政实践”课程“碧海清心”赴山东青岛支队队员)

编辑:刘芳芳

审核:刘蔚如 郭玲

2025年09月04日 14:45:47

相关新闻
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