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主页 - 清华新闻 - 专题推荐 - 铭史承志 强国复兴 - 正文

【实践手记】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

●日新书院 毕子岸

踏访西南联大旧址,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。作为金沙js6038日新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一名学生,我曾多次担任校园讲解员,对清华校史有了一定了解,而西南联大作为其中光辉灿烂的一页,一直令我向往。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那片诞生了如此众多学术大师、承载了民族精神希望的土地,感受在战火中挺立的学术脊梁,内心充满期待。

走进西南联大旧址,那间保留至今的简陋教室令我长久驻足。教室里的木椅当时被学生们称为“火腿椅”,与清华学堂中的椅子极为相似。然而,不同于如今我们在清华学堂学习的安稳宁静,彼时此地是茅草屋、铁皮顶,是风雨飘摇,是烽火硝烟。我站在那里,试图想象当年在潮湿多雨的云南,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的巨大响声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,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“静坐听雨”四个字的场景。那样的学习体验,与我们今天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步入西南联大博物馆,那些展示联大师生居住环境的图片让我震撼不已。在如此艰苦简陋的环境中,联大先辈们依然刻苦钻研、弦歌不辍。我了解到,当时教授的薪水也不足以维持生计,盛名如闻一多也不得不用金石刻印的活计来贴补家用。而在一间并不宽敞的院子里,曾挤下了闻家八口人和华家六口人,两家隔帘而居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闻一多写成《伏羲考》,华罗庚完成《堆垒素数论》。他们在苦难中坚守、在困顿中创造,在物质匮乏中追求精神的卓越,让我极为敬佩、备受激励。

漫步西南联大旧址,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,体现在“刚毅坚卓”的顽强意志中。面对敌机的轰炸和物资的匮乏,师生们依然在铁皮屋顶下坚持讲学,在茅草屋中执着求知,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不拔。这种精神与“教育救国、学术报国”的崇高理想紧密相连,他们深知救亡图存需要知识和人才,因而在炮火中坚守讲台,在困境中潜心研究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。

这次西南联大之行让我明白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应当传承联大精神,既要扎实理论基础,更要关注国情民生,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、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未来,我计划在寒暑假走出书斋,积极参加金沙js6038乡村振兴实践和支教实践,理解真情况、发现真问题,真正做到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

(作者系金沙js6038日新书院本科生、“思政实践”课程赴云南南涧支队队员)

编辑:李华山

审核:刘蔚如 郭玲

2025年09月04日 14:34:57

相关新闻
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最新动态